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賞析(下)

 

 二、  主旨

〈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〉這篇文章的主旨,有多種說法 : 

1.南一版的《古文觀止鑑賞》說:主旨敘說人生短暫,當「及時行樂」,表現一種曠達的情懷。

2.三民版的《新譯古文觀止》說:第一小段先由天地為逆旅、光陰是過客而感發人生短暫無常,引出「及時行樂」的主題。

3.關永禮主編的《古文觀止鑑賞辭典》說:「浮生若夢,為歡幾何?」也表現出作者既摯愛大自然,又要「及時作樂」的消極心態與思想。

4.東華版的《古文觀止全譯》說:表現了李白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,胸懷的曠達,也反映出人生若夢,宜「及時行樂」的情懷。

    本文開頭以「浮生若夢,為歡幾何」引出夜宴,全文基調全在一個「歡」字,所以不管是陽春、煙景、文章、芳園、瓊筵、羽觴、坐花、醉月,還是宴、遊、會、序、歌、賞、談、飲,無一不是「樂事」,加諸一「夜」字,還不是「及時行樂」的証明嗎?

    從「表面上」來看,本文是李白為《桃李園賦詩集》所作的序,那麼他的主旨也就是「為春夜宴從弟桃李園詩集作序」罷了。如果李白不是對自己「有感而發」、對他人「意有所指」,如同目前坊間許多書籍上的「不樂之序」、「無意之序」和「不知所云之序」一般,那就算是。但是,如果李白是「有感而發」、「意有所指」的話,那麼他的主旨就不會是這麼單純、「表面化」了。我們試著從「更深一層」的文意來探究:為什麼有會有《桃花園賦詩集》一書的產生?因為李白與群季會樂,必須有佳詠以伸雅懷!為什麼有李白與群季會樂之舉?因為「浮生若夢,為歡幾何」!如果「浮生若夢」是人生必然的限制,那麼「為歡幾何」便是人生不得不然的無奈。這樣的限制與無奈,不自今日始,也非今日終;不只古人碰到過,後人也將碰到它。面對這樣的無奈與限制,古人有古人應對之道叫「秉燭夜遊」,李白覺得不錯,於是他也學了古人的這種良法美意,辦了一個春夜之宴。有人認為「行樂」有頹廢的傾向,為什麼不可以及時「行善」、「行孝」、「行義」、「努力」、「勤學」、「奮發」呢?因此有人認為本文的主旨是:抒寫「浮生若夢,為歡幾何」的慨歎。但這個說法實有值得商榷的地方,理由如下:

    儘管這篇序中也出現了「浮生如夢,為歡幾何」的字句,但讀完全文,我們並沒有消極之感。一方面,這是因為本句在文章中是起句,是為引出下文寫與兄弟們夜宴,共敘天倫之樂而設,「歡樂」才是文章所要表達的主要情感。再加之下文寫到的如詩如畫的春景,眾人宴飲的痛快,作詩罰酒的雅興,無不顯示出歡樂的景象,又何來消極呢?因此,我們讀這篇小序,感覺到的是作者對人生的熱愛,對親情及友情的珍惜,對自然美景的陶醉。這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了。參以李白〈將進酒〉一詩,可見李白的為人和在詩文中表現的性格:

  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,奔流到海不復回; 
 
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,朝如青絲暮成雪。 
 
人生得意須盡歡,莫使金樽空對月。 
 
天生我材必有用,千金散盡還復來。 
  烹羊宰牛且為樂,會須一飲三百杯。 
  岑夫子,丹丘生,
  將進酒,君莫停。 
  與君歌一曲,
  請君為我側耳聽。 
  鐘鼓饌玉不足貴,但願長醉不願醒。 
  古來聖賢皆寂寞,惟有飲者留其名。 
  陳王昔時宴平樂,斗酒十千恣歡謔。 
  主人何為言少錢,徑須沽取對君酌。 
  五花馬,千金裘,
  呼兒將出換美酒,與爾同消萬古愁。 

    親友共聚,飲酒言歡,拋開憂愁,有什麼頹廢?一詩一文,互相印証,可見李白一貫對人生的熱愛,對親情及友情的珍惜,對自然美景的陶醉。人生短暫,是不是更要珍惜親情及友情?

    總結以上多種說法,本人認為以東華版的《古文觀止全譯》的說法最能了解李白的性格和風格,並能掌握本文的主旨。 

三、  文體探究

    本文是為《桃花園賦詩集》所作的序。在形式上它屬於「序」,所以是應用文的一種。姚鼐《古文辭類纂》將文體分為十三類,有序跋、贈序等,沒有「序記」,但有「雜記」;而曾國藩《經史百家雜鈔》將文體分為三門十一類,其中「記載門」有「敘記類」,其他門類之中也不見有「序記類」。《文體明辨》:「按《爾雅》云:序,緒也。」「序」也有人寫作「敘」,本義是列其秩次。凡說話、敘事如絲之抽緒,有條有理,都可以叫作「序」。後來人們給書籍、文章(包括詩篇)所寫的介紹性文字;或介紹作者生平、事蹟,說明寫作動機、寫作經過,或對其內容、體例加以闡釋和評價的文字,都叫做「序」,也叫做「書序」(包括「詩序」)。

    另有一種序,發端於晉代,盛行於唐宋。唐初文壇,親朋故舊在臨別之際,常常設宴餞別,飲酒賦詩。積成卷帙後,由某人為這些詩作「序」,說明其作者、由來等,叫做「詩序」,是前述「書序」的一種。後來演變成並沒有詩歌的唱和,只是寫一篇文章贈人的也叫做「序」。這種「序」就叫做「贈序」。「贈序」是唐宋以後,在「書序」、「詩序」基礎上發展形成的一種送別贈言之文,與為詩文而寫、重在評介詩文的「書序」不同。 在題目中指出本文文體為「序」,至於是「書序」還是「贈序」,則沒有明確線索可尋。本文所序之書,目前無法證實;但就其內容來看,文中對其書的作者(群季)、寫作動機(伸雅懷)、寫作經過(宴、會、序、歌、賞、談、飲、樂、醉等),及對其內容的評價(佳)等,均略有提涉,應屬「書序」無疑。 再說文體。一篇文章的體裁有「名」有「實」,「名」為形式,「實」為內容。韓愈的「師說」名為「說」,實也是「說」;歐陽脩的「縱囚論」名為「論」,實也是「論」。但曾鞏的「墨池記」名為「記」,實不是「記」;白居易的「與元微之書」名為「書」,實也不是「書」;同樣的,本文雖名為「序」但其「實」不只是「序」。 本文只是假借作「序」之便,既抒發了人生若夢,宜及時行樂的情懷,也表現了李白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,胸懷的曠達。因此,本文文體:在形式上是應用文的「書序」;而在內容上,則屬於「抒情文」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本文在「形式」方面的另一個特色是「駢體」。「駢體」文也稱作駢文,是就文章的「語言特點」所作的歸類。一般說來,所有的文章依其為是否有韻,都可以歸類到「有韻文」與「無韻文」兩種裡,前者如詩、詞、歌、賦等,後者如唐、宋古文。而不管有韻或者無韻之文,它們又都可以有記敘、抒情、論說、應用等四體。流行於魏晉六朝的「駢文」,是「無韻文」中的一種。唐代的「駢文」又稱「四六文」。

    「駢文」有以下幾個特徵:一、多用對句;二、以四字和六字的句調做基本;三、力圖音調的諧和;四、繁用典故;五、務求文辭的華美。本文共用了七組對偶句;全文二十四句當中,四、六字句合佔二十句;三個典故;七種修辭格,修辭例句多達三十一句。除了第三項的「力圖音調的諧和」不是很嚴格的講求以外,全是符合「駢文」要求的。茲分別敘述如下:

甲、          多用對句: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   i.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天地者,萬物之逆旅也;光陰者,百代之過客也。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ii.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陽春召我以煙景,大塊假我以文章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 iii.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會桃花之芳園,序天倫之樂事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 iv.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群季俊秀,皆為惠連;吾人詠歌,獨慚康樂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v.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幽賞未已,高談轉清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vi.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開瓊筵以坐花,飛羽觴而醉月。        

  vii.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不有佳詠,何伸雅懷。

乙、          多用四字和六字的句式:除了「光陰者」、「而浮生若夢」、「況陽春召我以煙景」、「大塊假我以文章」四句非四非六之外,其餘二十句六字句佔其八,四字句有十二。

丙、          繁用典故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i.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「古人秉燭夜遊」典出〈古詩十九首〉之〈生年不滿百〉詩,原句是:「生年不滿百,常懷千歲憂。晝短苦夜長,何不秉燭遊?」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ii.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「惠連、康樂」事典出《南史》〈謝惠連傳〉。        

  iii.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「罰依金谷酒數」典出晉石崇〈金谷園詩序〉:「遂各賦詩,以敘中懷,或不能者,罰酒三斗。」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丁、          務求文辭的華美:全文僅一百一十九個字,卻使用了多種修辭,幾乎無句不美、無語不麗。茲細述如下:

1.轉化:轉換寫作對象的本性,藉以移入作者充沛的情感,叫做「轉化」,分三種:

(一)擬人:以人比物的修辭方式;

(二)擬物:以物比人的修辭方式;

(三)形象化:將抽象事物具體化。

  (1)        天地者,萬物之逆旅。(擬人)

  (2)        光陰者,百代之過客。(形象化; 也可說是擬人)

  (3)        陽春召我以煙景。(擬人)

  (4)        大塊假我以文章。(擬人)

2.譬喻:因甲乙兩者具有類似點,寫作時便以熟悉的甲來曉喻未知的乙,叫「譬喻」。甲乙二者必有不完全相同的「類似點」,是譬喻的內容要素;此類似點則可寫出亦可不寫出,視其行文之需要。譬喻的形式,未知的乙叫「喻體」,熟悉的甲叫「喻依」,連接二者的叫「喻詞」。一譬喻兼備此三者謂之「明喻」;喻詞為繫詞所取代者為「隱喻」,又叫「暗喻」;連喻體並皆略去者為「借喻」。(1)天地者,萬物之逆旅。(暗喻)

(2)光陰者,百代之過客。(暗喻)

(3)浮生若夢。(明喻)

(4) 煙景(借喻)

(5)        群季俊秀,皆為惠連。(暗喻)

3. 對偶:文中上下兩語句,字數相等,句法相稱,詞性與意義相對,有時還講究平仄相反的,就叫做「對偶」。又分句中對、單句對、雙句對和長對等。句中對又稱「當句對」,是一句當中兩詞語相對;單句對是相鄰的兩句彼此對仗;雙句對又稱「隔句對」,是奇偶數句間隔相對;長對為相隔兩句以上的對句。

(1)        天地者,萬物之逆旅也;光陰者,百代之過客也。(隔句對;如作「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,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」,則為「單句對」)

(2)        陽春召我以煙景,大塊假我以文章。(單句對)

(3)        會桃花之芳園,序天倫之樂事。(單句對)   (4)        群季俊秀,皆為惠連;吾人詠歌,獨慚康樂。(隔句對)

 (5)        幽賞未已,高談轉清。(單句對)

 (6)        開瓊筵以坐花,飛羽觴而醉月。(單句對) 

 (7)        不有佳詠,何伸雅懷?(單句對)

4. 類疊:同樣字、詞、語、句的重複運用叫「類疊」;隔離間用的稱「類」,緊相連接的叫「疊」。

(1)        天地者,萬物之逆旅也;光陰者,百代之過客也。(類字)

(2)        陽春召我以煙景,大塊假我以文章。(類字) 

(3)        會桃花之芳園,序天倫之樂事。(類字)

5. 設問:文中變平敘的語氣而為詢問的語氣,叫「設問」,可分三種:

(一)有問有答,或叫「提問」或「設問」;

(二)有問沒答,又叫「疑問」;

(三)反問,形式上仍有問沒答,但其實答案可自問題背後求得。又叫「激問」或「反詰」。

 (1)為歡幾何?(反問)

 (2)何伸雅懷?(反問)

6.引用:文中援引他人的話或典故、俗語等叫「引用」。指明引自何人何處的叫「明引」;不交代出處的叫「暗用」。

 (1)「古人秉燭夜遊」,引自〈古詩十九首〉。(暗用)

 (2)「群季俊秀,皆為惠連;吾人詠歌,獨慚康樂」,引自《南史》〈謝惠連傳〉。(暗用)

 (3)「罰依金谷酒數」引自晉石崇〈金谷園詩序〉。(暗用)

7.借代:借彼事物之名為此事物之稱,或以同一事物之某部、全部代其全部及某部之修辭方式謂之「借代」。

(1)大塊假我以文章。(以外表的「文采」代大自然之「本體」)

(2)吾人詠歌。(以「唱念」代「作品」)

(3)不有佳。(以「唱念」代「作品」)

8.轉品:詞語在文句中改變了它原來的詞性,叫做「轉品」。

  (1)康樂。(形容詞作動詞用)

  (2)飛羽觴而月。(形容詞作動詞用)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完)

引用

http://lsw1230795.mysinablog.com/index.php?op=ViewArticle&articleId=1207759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讀書人 的頭像
    讀書人

    國考生

    讀書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